如果已经具有一个专业的初级职称,想转另外专业的中级职称应该怎么做?
如果是单位同意或要求转专业的,完全可以转,并且单位会提供转专业的进修、培训等所有费用。
如果是个人为了容易获得职称,想自己转专业的,必须重新考取新专业之一学历,且符合转评条件的,可以转专业评职称。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转评应在单位试用考核的基础上,按新的岗位及系列规定的标准条件,报相应的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才能取得同级的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其任职资格时间从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之日起计算。
变更到国家已实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考试的系列,不实行转评,而应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资格考试合格,才能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扩展资料:
作用意义
职称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的等级称号。
职称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一种任职资格,它不是职务。是从事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的人员达到一定专业年限、取得一定工作业绩后,经过考评授予的资格。
职称也称专业技术资格,是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技术水平的标志,代表着一个人的学识水平和工作实绩,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同时也是对自身专业素质的一个被社会广泛接受、认可的评价。
对个人来说,职称与工资福利挂钩,同时也与职务升迁挂钩,是求职的敲门砖,同时也是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依据。对资质企业来说,职称是企业开业,资质等级评定、资质升级、资质年审的必须条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职称评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职称
参考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 *** -评职称,就要评出称职的人
职称申报转系列什么意思
职称申报转系列的意思是专业技术职务系列转换只能在副高级(含)以下进行山西省中级职称转换专业,正高级之间不能转换。因工作调动或岗位变动山西省中级职称转换专业,需转换同级别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专业)的人员山西省中级职称转换专业,必须取得全区范围内有效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与所转换系列的学术学识基础理论相同或相近山西省中级职称转换专业,在现转换专业技术岗位工作满1年以上,经单位考核胜任本岗位工作,按规定程序提交学历、外语、继续教育、计算机证书、论文和业绩成果提交相关系列评委会验收确认。
《福建省关于企事业单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经常化工作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第十八条规定专业技术人员转换职务系列后,原则上需按拟新聘职务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试用考察一年。
经考核能履行相应岗位职责的,可按拟新聘职务申报(推荐)参加相应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或资格考试,一次评审(考试)通过并被聘任的其任职资历可与原任职务任职资历连续计算(含试用考察期);否则,只能在下次评审(考试)通过并被聘任后,才能与原任职务资历累计计算。
扩展资料:
工程系列:
1、取得其山西省中级职称转换专业他系列中级职称的,转系列申报工程系列相关专业高级职称时,需先转系列为工程师并聘满一年以上,可将工程师聘用年限与其他系列中级职称聘用年限累计计算,聘满5年以上可以转评高级工程师职称;
2、其他系列高级职称参评高级工程师,需在工程技术类岗位聘用满一年以上,方能参评。
经济系列:
1、其他系列高级职称可直接转评高级经、济师。
2、已聘任工程师或经济师满5年以上可以直接申报高级经济师。
3、属于会计、审计、统计、教育、卫生等其他系列中级职称的,原则上应转系列考试取得经济师、企业法律顾问、国际商务师(或评审工程师)等资格并聘满1年以上的,可将现聘用工程、经济系列中级职称的年限与之前的其他系列中级职称年限累计计算,聘满5年以上可以转评高级经济师职称。
参考资料来源: *** 福建省委党校—福建省关于企事业单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经常化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2018年宜兴市职称申报有三大变化
申报副高职称可否与原中级职称专业不同?
跨专业不能评高级职称,中级职称的专业不能和高级职称不同。
完善“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重点评价其道德培育、教育理念、教学 *** 、教学实绩等教学能力和专业工作经历、技术研发服务、指导学生实践实训活动等专业实践能力。
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院校教师评价机制,引入企业、行业人才发展标准,发挥校企联合的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将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教学成果奖”“信息化教学大赛”等纳入职业院校教师评价体系。
关于教师职称评审改革,山西省主要有两方面改革措施:
一是在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教师系列增设正高级职称。从2018年起,向各市下放中小学高级教师职称评审权。
由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指导市教育局按程序组建中小学高级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开展中小学高级教师职称评审。到2019年我省高校将全部自主开展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
二是坚持立德树人,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评价的核心内容,坚持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全面考核和突出重点相结合,注重对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专业发展的综合评价。
坚持分类指导和分层次评价相结合,根据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岗位教师的职责特点,分类分层次分学科设置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
评论已关闭!